
疫情之下,有人說,口罩“像金條一樣搶手”。
但中國的口罩,卻并沒有賣出像金條一樣的價格。
海關統計,從3月1日到4月4日,全國共驗放出口口罩約38.6億個,價值77.2億元。
以此換算,每個口罩的均價在2元左右。
口罩的原材料還在暴漲,人工成本也在翻倍,但國外賣家卻在拼命壓價,“利潤被壓得僅剩幾毛”。
多位口罩企業老板呼吁,行業不要惡性競爭,“不要賤賣中國的防疫物資”,但效果甚微。
與此同時,國家也在不斷規范出口,肅清行業。
口罩大戰不僅僅是商業戰爭,背后還有多方力量的博弈……
01 需求增長
據業內人士保守估計,我國每日口罩產能已達到了2億個。
也就是說,中國每月可生產60億個口罩。
這其中,有多少出口?
海關統計,從3月1日到4月4日,全國共驗放出口口罩約38.6億個,價值77.2億元。
這相當于每天就有1億多個口罩漂洋過海,遠赴他國。
即便如此,世界的需求似乎也沒有被滿足。
從4月開始,原本高傲聲稱“口罩無用”的歐美各國,開始松口。
3月30日,奧地利政府宣布,從4月1日起,所有人必須在超市內戴口罩。
4月1日,CNN發表文章指出,“亞洲對新冠病毒和口罩的看法可能是對的”。
4月1日,德國聯邦疾控中心羅伯特·科赫研究所開始建議更多人戴口罩。
4月2日,美國衛生研究院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在接受CNN采訪時表示,戴面罩上街應該成為常識。
“現在不鼓勵戴口罩,主要是因為醫護人員缺口罩,等美國口罩的供應跟上了,也許大家也會像中國一樣上街戴口罩。”4月3日,在接受脫口秀主持人崔娃采訪時,比爾·蓋茨表示。
同一天,新加坡政府宣布,將從4月5日起,向所有新加坡家庭提供口罩。
在這段時間里,口罩的國際大單也接踵而來:
意大利800萬個,韓國1億個,法國10億個,西班牙直接下單30億個……
誰在吃這些海外的訂單?
“大部分都是疫情期間轉產的新廠子,它們都盯著國外市場;而原來的老廠家,國內訂單都接不過來。”一家口罩廠的老板秦合川稱。
最近他們接了一個1000萬個口罩的外貿訂單,產能直接被包到了5月份。
盡管市場無比火熱,但口罩的價格,似乎并沒有提高多少。
按照海關的數據,中國一共出口口罩約38.6億個,價值77.2億元。
那么,每個口罩的價格,也就2元左右。
秦合川說,中國的口罩,實際上正在被賤賣……
02 價格惡戰
全球需求如此旺盛,感覺到處都缺口罩,為何口罩的價格還是起不來?
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產能增加得太快。
天眼查數據顯示,江蘇、浙江、廣東,是口罩廠增加得最多的三個省份。
很多城市,甚至形成了口罩扎堆生產中心。
“我們這里最近新增了十幾家口罩廠,有資質、沒資質的都來干。”廣州中山的一位口罩廠老板稱。
而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惡性競爭。
目前,在口罩出口市場上,除了口罩廠和國外賣家,還存在一個特殊的群體:外貿公司。
它們是中介和紐帶,對接兩邊的需求。
其中大多數是普通的外貿公司,臨時轉戰口罩行業。
這是因為,受疫情影響,外貿市場重創,大量訂單被取消,一些外貿公司變得無事可干。
突然,防疫物資火了。
“我們的海外客戶不停地問我,能不能找到口罩。”一家外貿公司的法國負責人陳星猛然醒悟:這是一個商機。
于是,他開始全力搜集口罩廠資源,前后聯系了50多家,最終確定了5家重點合作廠家。
陳星預估,目前起碼有上千家外貿公司在倒騰口罩。
但外貿公司這個群體的出現,卻讓口罩市場變得撲朔迷離。
目前,國內基本實現了“口罩自由”,而手握國外客戶資源的外貿公司,無疑掌握了強大的話語權。
它們從國外客戶那里拿到的訂單價格,通常并不低。
“我法國的客戶,每買一個一次性醫用口罩,給我2.5元。”陳星透露。
他知道,找到越便宜的口罩,自己賺的差價越高。
于是,他開始拼命壓價。
秦合川現在提到外貿公司就生氣。
“這幫人只會拼命壓價。”秦合川稱,他報價2.5元,對方就會直接給壓到1.5元,甚至還有人問他1.3元能不能賣。
“現在熔噴布的價格已經到了45萬一噸,就連無紡布也漲到了7萬一噸,一個口罩的成本加上人工、稅費,賣1.5元毫無賺頭。”秦合川稱,如果賣1.3元,還得虧本。
在外貿公司的強力壓價下,口罩市場的利潤被不斷削薄。
曾經有口罩廠老板出來問:“我們國內口罩都沒有賤賣,憑什么要賤賣給外國人?幫著外國人拼命壓中國價格的外貿公司,你們良心不會痛嗎?”
每次有這樣的喊話,后面都是一片叫好,但這,依然擋不住惡性競爭。
一次性醫用口罩的價格,一路從4元、5元,被壓到了現在的2元左右。
一些口罩廠老板為了搶奪大單客戶,甚至用1.5元的微利價格銷售。
秦合川知道,有個老板用1.5元的價格,簽了個3000萬個口罩的非洲訂單。
有人說,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將在這次疫情中,展現出驚人的爆發力。
但目前看起來,很多的防疫物質都在被賤賣——這是一個不好的信號。
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安全健康防護用品委員會會長雷利民也認為,以現在的口罩出口價格,確實賺不到什么錢。
他希望口罩行業不要走上中國低端加工產品出口的老路:一個國外訂單拋出來,大家競相壓價,利潤極薄。
“我們呼吁國內企業不要互相壓價,要合理定價,保證整個行業有合理的利潤,健康發展。”雷利民表示。
03 行情突變
口罩大戰可不僅僅是商業之戰,背后還有多方博弈。
“口罩出口已經不是單純的國際貿易問題,它涉及國際政治等復雜因素。”雷利民說。
“在國內,口罩市場基本達到了平衡狀態,也有一定余力出口。但某些國家并不愿意中國去占領它們的市場,哪怕它們沒有充足的口罩生產能力。”
更深層的是政治因素,“有的國家不希望中國因為援助和出口口罩等防疫物資,樹立起國際抗疫中流砥柱的形象”。
此外,質量問題、標準銜接問題,也會影響中國口罩的出口,給一些境外反華勢力制造口實。
于是,中國開始嚴抓質量。
3月底,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關于有序開展醫療物資出口的公告》。
商務部官網發布的《關于有序開展醫療物資出口的公告》
公告列出了可以出口的口罩企業名字。
其中,包括醫用防護口罩企業150家、醫用外科口罩企業523家、一次性醫用口罩企業752家。
從4月1日開始,不在這個名單上的醫療物資,就無法再出中國海關。
這個公告在口罩行業掀起了軒然大波——這預示著,只有同時具有醫療器械注冊證和許可證的產品,才能出口。
大量的貨物在中國海關被扣。
一家慈善組織的負責人稱,他們采購了20萬個一次性醫用口罩,準備捐贈到國外,但這家口罩廠不在這個名單上,清關沒過。
他們不得不將其拆成小包裹,一個個寄到國外,“為此我們額外付了25萬的快遞費,但昨天被告知,只出去了10萬個口罩,剩下的全部被扣了”。
陳星從5家口罩廠采購產品,結果其中2家的產品被扣,他不得不緊急尋找新的口罩廠。
因此,這份名單成了他的“采購黃頁”。
他根據名單,給上面的公司一個個打電話,詢問資質和貨期,然后鎖定了兩家新的口罩廠。
大量的外貿公司開始按照這個名單尋找口罩廠,上榜廠家變成了“香餑餑”。
湖南保靈生物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水龍稱,一些外貿公司從官網找到了公司的電話,開始過來主動詢價。
公告發布之后,口罩行業開始分化。
沒資質的小玩家、小作坊將加快出局的速度,而有資質的正規玩家,開始越來越有議價權。
這無疑是一個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監管也開始從源頭規范口罩行業。
制造口罩最最關鍵的原材料,就是熔噴布。
“國家正在嚴查熔噴布倒賣行為,也嚴格管理生產熔噴布的廠家,讓它們不能偷偷在外面賣。”陳星稱。
從上周開始,市場上突然間找不到熔噴布了,其價格沖破了40萬一噸,現在已經直逼45萬一噸。
陳星稱,現在只有有生產和出口資質的廠家,才能從熔噴布廠家排隊拿貨。
而且它們還要簽直銷合同,絕對不能將熔噴布再倒手賣出去。
“至于排隊這個事情,又變得玄妙了。”陳星稱,現在市面上又有很多人開始出售“插隊權”,等插隊的企業熔噴布到手,再獲得其額外私賬支付的一部分錢。
陳星認為,在以后,口罩行業將成為一個資源型的特權行業,不是誰都可以進場做了。
口罩行業的未來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隨著疫情的繼續擴散、中國出口的收緊,符合資質的公司將成為主力軍。
而那些小作坊,因為無法出口,也拿不到熔噴布,會被加速淘汰。
陳星認為,口罩市場起碼還有半年的熱度,這場口罩大戰,現在才處于第一個高潮階段……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