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9日,國家電影局發布了《“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這也是針對內地目前電影市場所做出的最重要的指導性方針政策,其中既有一些具體的數字指標要求,也有一些針對性較強的規劃部署。
整個規劃書近萬字,基本涵蓋了內地電影近幾年發展出現的問題&癥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也包括了之前一些方針政策的進一步執行,雖然對于很多業內外關心中國電影朋友會覺得有點空泛,但的確是未來幾年內所有人都要直面的問題。
從目前的國內外格局來看,電影和其他文化產品勢必要更深刻的影響年輕人,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電影都會成為一項“國家戰略”,雖然中國極少會直接把電影提升到如此的地位,但通過此規劃還是可以預見電影未來在中國將有更深切的影響和作用。
經濟、文化的密集型輸出超越“政治”
《“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發展規劃》)全文九千六百余字,對于大部分非行業用戶和普通觀眾是很難通讀下去的,畢竟該規劃更多還是針對一些能夠對行業發展起到一定作用的專業人士。
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對于普通從業者和觀眾沒有任何的影響,《發展規劃》有十大主題,從中國電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三方面為未來發展打下了基礎和命題,在強調國產片未來占有率保持在55%的前提下,也提出在2025年銀幕過10萬的具體要求。
相對于其他部委類似的規劃,本次電影局的《發展規劃》總體上更多強調了市場屬性,在整篇文章中“市場”成為頻次最高的詞匯,出現的次數將近40余次,可見即便在很多人眼中“中國電影”飽受“政治正確”的影響和干擾,但對于現在電影的經濟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和經濟相比,“政治”只出現了三四次,也遠低于“文化”出現的頻次,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商品,《發展規劃》中“文化”二字出現的頻次僅低于“經濟”,超過了25次,基本可以看做文化作為電影最重要的屬性和標簽,它勢必和經濟同行,共同推進內地電影的發展。
同時《發展規劃》針對中國電影的創作生產、發行機制、市場主體、科技創新也提出更明確的指導意見。其中既有之前一些規劃書中提到的分線、多輪次、區域發行,也包括了人民&藝術院線的進一步增加,同時也對一部分老舊影城的改造升級提出了要求。
可能以上的策略和2025年達到10萬塊銀幕容易遭到業內外的質疑和非議,但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上述行為不僅僅是要完成的漂亮的“行政工程和業績”,更多還是可以提供相當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利益,這對于過分依靠票房來維系的中國電影產業,當然是更符合未來十四五的經濟政策。
另外,《發展規劃》中僅僅對科幻電影和動畫片做出了更明確的支持和鼓勵,這無疑會對各級部門向這兩個類型的影片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僅有一部《流浪地球》和《哪吒:魔童降世》對于中國電影,特別未來的十四五是遠遠不夠的。
管理機構看重文化輸出、
產業人士看重行業發展、
影迷觀眾看重影片質量
中國內地是世界上較少由國家對于電影行業發展會指定較清晰和明確的發展規劃的國家,至少是能夠把較具體的方案和細致公布于眾,其他大部分電影發達國家可能更重視電影的票房成績和對外的順利輸出。
當然本次《發展規劃》也對中國電影逐步提升國際影響力做出了相應的要求和策略,這也可以看成一種國家意志的體現,但距離將電影形成一張文化名片來真正意義的輸出還為時尚早。
對于很多影迷而言,讓中國電影真正意義走出、并能夠形成一種大家能夠認可的自豪感,似乎只有得到歐美主流電影獎項的首肯和榮譽才算成功。不過從近幾年內地選送到奧斯(但不包括一些非官方形式送選歐洲電影節),管理機構對于在僅在這個層面獲得“認可”顯然不太熱衷,從《發展規劃》也看得出在電影局眼中的“文化輸出”有他特殊的方式和獨立的思想。
但對于大部分從業者而言,大家所希望的是通過《發展規劃》可以更清晰看到自身未來的發展方向,雖然從短期來看電影行業受到管理部門干擾和疫情影響嚴重受挫并下行,但《發展規劃》仍舊對于整體發展有一個較清晰的態度和支持,或許這才是從業者最希望看到的。
其實無論中國電影如何制定發展計劃,最終都要落實到為觀眾服務基本面上,盡可能的滿足更多的觀眾才是中國電影的發展目標,內地觀眾近些年的口味變得愈發挑剔,觀影人次的停滯不前也是電影局早有察覺,本次《發展規劃》其實也從多個方面入手來爭取解決此矛盾和問題。
觀眾自身之所以并不是特別看重《發展規劃》,不僅僅是該規劃本身略顯復雜晦澀和拗口,而是觀眾的述求一直都非常的簡單清晰,只是希望可以看盡可能快的看到高質量和新面貌的電影。
但客觀發展的規律又告訴我們,中國電影雖然現在是世界第一電影大國,但一直以來都是在內容上“積貧積弱”,這些如果沒有好的“經濟基礎”,很難在短時間形成“上層建筑”,最近幾年雖然有不錯的發展態勢,但仍舊存在了基礎薄弱的問題,《發展規劃》中對于十四五中國電影在科技層面的提高也做出更多的要求,而且不僅僅是拍攝制作層面,對于終端影城的技術更新也是一樣。
近幾年觀眾逃離電影院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原因,不能提供足矣滿足大眾喜聞樂見的電影只是一方面,電影院本身存在的服務、環境和放映環境所出現的問題和缺點同樣不容忽視。
打造電影國家戰略,
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電影市場體系
2014年國防大學研究所編纂了《國際戰略形勢和中國國家安全》藍皮書,這也是中國內地提出國家戰略的一次重要方向性文件,同時像一帶一路策略也是中國一項較重要的國家戰略。
其實像我們的近鄰韓國是世界上少有真正意義上把電影打造成為國家戰略的國家之一,同時韓國在文化娛樂領域也是投入較多,產出較大,效果顯著的國家,這和其“國家戰略”的方針不無關系。
當然就經濟體量和影響力而言,現階段在中國將電影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略顯揠苗助長,雖然看起來現階段內地的游戲、短視頻和很多渠道所能產生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影響力都略高電影,但這些文化產品整體上都很難和電影在內容和自我表達上向媲美。
在這次《發展規劃》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表示要把中國電影打造和提升為國家戰略,但也可以看到當務之急是先將中國電影能夠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市場體系,這可能是未來幾年中國電影的一個工作重心。
很多去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朋友多多少少都會發現,在很多國家看電影是一件較稀松平常的事情,或許在看電影的前前后后會存在一定的儀式感,這可能和這些國家電影觀眾的長久以來形成的觀影習慣有關,也和該國長期對電影文化的培養和扶持有關。
中國和這些國家類似的情況是,我們的觀眾是非常喜歡看電影,無論是在電影院還是通過其他渠道,在這次《發展規劃》中,也同時肯定和默許了其他平臺的發展,表明上看似乎是對大銀幕的“背叛”和“拋棄”,但從根源上講,一些其他渠道更多會是對整體產業補充,也是對更多潛在觀眾的深度挖掘。
“十四五”的發展規劃可能只是針對于中國電影近幾年所需要面臨的問題和癥結,所有電影人和觀眾最希望看到和最終努力的方向肯定是將中國電影也提升和打造成為“國家戰略”,畢竟中國一直以來都對于文化建設很重視,雖然我們在把電影打造和形成一種更強有力的宣傳工具時時是落后于其他電影發達國家,但這種差距已經逐步肉眼可見的縮小,至少在普通觀眾層面對于國產片的熱愛一點點受的提升。
幾年前當電影局正式劃入到中宣部直管后,中國電影其實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會,但疫情多多少少讓中國電影良好的發展態勢有所遏制,不過伴隨中國經濟的進一步恢復和提升,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俚理應在電影層面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可能性。
《發展規劃》表明上看是寫給電影的主管部門和行業領導,但它對于中國電影產業的上上下下都有深切的影響,同時它又在一定的規則和范圍內,對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起到了相應的作用。